缘起聚慧,共探汉藏语言文化发展——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5-10-28 12:50:00 访问量:
10月25日上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立言楼4-1会议室拉开帷幕,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周智华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诚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理事长王锋研究员,湖南省语言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唐贤清教授等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85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开幕式由我院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长李康澄教授主持。

大会合照
会议伊始,周智华副校长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与发展优势,重点阐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等领域形成的独特优势,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唐贤清会长深入剖析了湖南多元交融的语言生态,阐释了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这种深度融合是塑造地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并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主题的重大理论与现实价值;王锋研究员立足于汉藏语言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结合个人研究实践,分享了关于汉藏语言研究的深刻体会,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建议,并为汉藏语言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与路径。开幕式后,参会人员在立言楼前坪合影,为本次学术盛会留下珍贵的开篇印记。

周智华教授致辞

唐贤清教授致辞

王锋研究员致辞

全体合照
大会主旨发言在立言楼4-1会议室精彩延续。多位学界权威专家轮番登场,带来一场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江荻以《汉藏语状貌词的来源特征,结构,及其启迪》开启首场发言,从词源、形态到语法功能,系统剖析了汉藏语状貌词的独特价值,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随后,曲木铁西教授聚焦“荞”的起源及其扩散与传播,结合民族学、语言学多维度证据,追溯这一作物名称在汉藏语系中的历史脉络,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传播的深层关联;黄成龙教授则从语言类型学视野解析羌语的致使结构,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语料,展现了羌语在语法范畴上的独特性与共性;洪波教授以《中华语言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之历史样态》为题,从宏观层面梳理了中华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为汉藏语言研究构建了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丁石庆教授的《从零和博弈到共同体:清代达斡尔族与满汉语言文化接触的浑沌学分析》,运用浑沌学理论剖析清代达斡尔族与满汉语言接触的复杂过程,为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了创新性方法论;黄树先教授的《胞衣与朋友》,从语义溯源角度探究汉藏语中相关词汇的演变,挖掘出语言背后的民俗与认知逻辑;刘新中研究员分享《声调描写可视化呈现的四种形式及其意义》,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声调研究的可视化路径,为语言描写的科学化提供了新可能。
张四红的关于《孙宏开先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思想探赜》的发言,对孙宏开先生的学术交流贡献与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学习孙宏开先生的精神来继续引领我们的研究;覃远雄以《一种轻读变调——从融水土拐话两字组连读变调说起》为题,从融水土拐话的具体语言现象展开轻读变调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彭建国聚焦语法数与侗语量词的关联进行分析,提出了《语法数与侗语的量词》的论题,并认为未来的语法功能需要在座各位共同努力,凝聚众人智慧;邵明园的《青海五屯话的话语标记ta及演变——篇章分布与接触演变》,从篇章分布和接触演变角度解析青海五屯话话语标记ta,为后期提出的内部领域活动和外部部署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燕海雄的《藏缅语音节的源与流》,探寻藏缅语音节的来源与发展脉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藏缅语音节的历史;龙国贻另辟蹊径以《民族迁徙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视角》发言,从语言学角度为民族迁徙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诠释了民族迁徙历史研究的意义,为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意义。整场主旨发言由魏琳、刘宾、金双龙、蓝利国教授分别主持,学者们的研究从微观词汇到宏观语言共同体,从传统语言文学到前沿计算语言学,全方位呈现了汉藏语言文化研究的前沿动态,诠释了汉藏语言发展的多元性,为汉藏语言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为现场学界同仁奉献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跨学科广度的思想盛宴。
本次会议的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宗晓哲主持。李康澄教授致辞,首先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感谢与美好祝愿,并表达了对未来深化合作、共促学术繁荣的期待,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学界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李大勤教授作大会总结、致闭幕词,向支持本次会议的相关协会及合作单位表达了高度认可与感谢,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共同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汉藏语言的使命。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更深入了解了汉藏语言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方法论创新。此次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语言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了学科建设的动力。未来,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汉藏语言文化的深入研究,强化人才培养,为传承与发展中华多元语言文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陈莉娜 隆雨薇
图/赖心妍 王婉莹
一审/官其玲
二审/李康澄
三审/曾志东
